來源:曬石會
要去河里找石,最好先了解河流段的基本情況,比如此河上游和整個流域范圍的地質(zhì)、地貌、有什么礦產(chǎn),此處過去是海洋還是陸地;假如流域內(nèi)有銅礦,那么河里就有可能見到水沖孔雀石。如果過去是海洋,那么珊瑚、貝類、魚類化石就有可能出現(xiàn),反之森林里的動物和植物化石就很難找到,當然絕對是沒有的,有時有些地段很特殊,先是森林,然后經(jīng)過地殼變動又變?yōu)楹Q,最后又演變(yōu)楝F(xiàn)在的河流,經(jīng)歷了“滄海桑田”變化的地形區(qū)隱藏的資源更為豐富,要想得到的東西也許更多。
找石的時間最好選在雨季過后枯水期,河流水量最小為最佳找石季節(jié),這時沙灘顯現(xiàn)最大。
出發(fā)前準備足夠的水、干糧和挖石工具,喜愛攝影的還可帶上照像機和攝像機,因為野外找石有時碰到的鏡頭,可能是平時很難找到!
帶不回來的大石頭,把方位和特寫拍下留個紀念,如果碰到園林和單位需要,你也可以提供準確真實的素材。再有備一些創(chuàng)可帖之類的急用藥品。在河里除了注意好看的石頭外,還可以觀察此處的地質(zhì)結(jié)構(gòu),收積一些礦物標本,若此河里有大量的煤,說明此處有煤礦資源。若有吸鐵石吸引的石頭就是鐵等等。自己一定不要錯過給國家和民族立功的機會,可撿一些明顯的標本,送到地質(zhì)部門去,也許自己的一時辛苦和麻煩會給國家做出不小的貢獻。世界上不少的發(fā)明和重大的發(fā)現(xiàn)都不是專業(yè)人士搞出來的。
去找一次石不容易,盡可能不要空著手回家,回來后不好的石頭又再丟,有些石頭一時看不出好壞,慢慢觀察才會有結(jié)果,所以石界有句俗話:三分天然,七分人意!退一萬步講,所有的石頭背回家不要也不虧,因為強迫自己鍛煉了身體,石頭多看多思考是好事,自己學習了,總結(jié)了,下次就能背回好的石頭。
找石也需要有一種精神,歷史上沒有恒心和毅力的人是沒有成功的。大家注意,找石也要講石德,可要不可要之石,和拿不準其價值的石頭,不要砸碎和毀壞,筆者見過個別石友就有此行為,筆者認為如有此機會,最好把石頭放在顯眼的地方:
一是:留給其他尋石之友,可能自己不需要正是別人尋求之石。
二是:告訴其他石友這里有人來過了。
三是:若有一天在展館和市場及朋友家中看見,那不是異鄉(xiāng)見故知了嗎?自己做個好事。另外,石頭也是有生命和靈氣的,不要和它過不去,的確有疑問的石頭,可將其藏起來,回家后想好再來取。
【轉(zhuǎn)發(fā)和點贊是最好的贊賞】
Copyright @ 2025 地一眼-地質(zhì)資源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地質(zhì)勘探+互聯(lián)網(wǎng)”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地礦科技 陜ICP備1801998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