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聊的,是作為游客旅游行為起點的認知環(huán)節(jié)。
一、什么是游客認知?
什么是認知?
當你看到/聽到/接觸到一個東西的時候,腦子里冒出來的第一個想法,就是你關于該事物的認知。
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經歷、文化水平、個人偏好和關注重點的不同,所以即使面對同一個地質公園或地質遺跡景觀,大家的看法可能是千差萬別的。
比如,不同的人看到這張圖的第一反應肯定是不一樣的:
張掖地質公園地址遺跡七彩屏 來源:張掖地質公園官網
這個“土堆”是什么?
哇,五顏六色的很漂亮!
這不是張掖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七彩屏嗎?
什么是游客認知?
同理可得,游客認知就是游客在面對地質公園/地質遺跡景觀時的瞬時反應。而不同的人關于地質公園的認知也是不一樣的,如果不能有針對性的去做軟件開發(fā)策略,最終只能是浪費資源并且造成對牛彈琴的效果。
比如,普通游客不理解的地質遺跡,他們眼中的景觀游降級其實是別人的研學游升級。
比如,被嘲為“土堆”的一些遺跡點,他們眼中質價不對等的游覽景觀其實是別人的探秘源泉。
在明白了這一點的基礎上,我們在開發(fā)匹配地質公園的軟件動作之前,就應該先多問自己以下這些問題:
游客是如何看待我的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的?
主要/目標游客是如何看待我的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的?
不同游客關于我的地質公園認知之間有什么關系?是否會相互影響?又如何轉化的?
哪些認知是優(yōu)勢,優(yōu)勢認知如何擴大?
哪些認知是劣勢,劣勢認知如何避免被想起?
游客現實認知狀況與我理想的地質公園認知之間有什么差距?
而不是想當然的認為:游客只要看到了地質公園或地質遺跡,就一定會喜歡并愿意再次回來,這次來了,錢就賺到了,這是一種盲目的自戀。
二、游客認知的類型
群體認知or個體認知?
初步認知or深層認知?
潛在認知or習得認知?
不同標準和緯度之下,可以分出數十種游客認知類型。
但既然分類是為了更好的塑造游客關于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的認知,那么從行為成本角度來看,認知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先天歷史認知和后天習得認知。
這里判斷先天還是后天的標準,是看游客和運營方有沒有額外投入成本建立關于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的認知。
蘋果手機 來源網絡
比如:蘋果是水果,這就是無需消費者額外投入理解成本,不言自明的先天歷史認知;蘋果是智能手機,這就是企業(yè)要投入教育成本,消費者也要額外理解“智能手機”才能成立的后天習得認知。
如前所說,認知類型其實也是因人而異,并且會隨時間和市場發(fā)育程度而改變。比如:“蘋果是智能手機”正在逐漸變成不用刻意說明的歷史認知,對一部分消費者來說,它也已經是先天歷史認知。
三、認知于地質遺跡的科普,有多重要?
于地質遺跡的科普而言,認知到底有多重要?
從“提升人與貨匹配效率”的本質出發(fā),我們需要從以下2個方面去看待認知在整個過程中的重要性。
第一個層次,認知是游客行為的起點,作為意識的一種會反作用于人的大腦,影響人的行為。
第二個層次,在“意識指導行為”的基礎上,科普就是通過改變游客的認知,從而影響其游覽行為。
也就是說:科普中雙方連接的起點其實就是游客關于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的認知。
張掖地質公園 免費地質遺跡科普講解員小程序 / 手機截圖
比如:張掖地質公園開發(fā)的講解員小程序,這款針對游客而開發(fā)的地質遺跡科普解說產品,其實是在不停重塑游客對張掖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的認知,從而通過時間的積累影響其游覽行為。
張掖地質公園 免費地質遺跡科普講解員小程序 / 手機截圖
也就是說,沒有“賣方市場”光環(huán)的地質公園或地質遺跡,再也沒辦法忽視游客意愿而強行推銷了,而必須以認知為始,真正正視每一個與之接觸的真實游客。
四、90%的人容易掉進去的認知誤區(qū)
查理•芒格在講自己的投資甚至是人生經驗的時候說到,“如果我知道會在哪兒死去,那么,我永遠也不會去那里”。
在他看來,成功的秘密在于避開誤區(qū),科普也是如此。
具體到認知層面,最可怕的誤區(qū)就是“以為事實就是認知”。
但實際上,意識只是人腦對物質的反映,二者之間并不能劃等號——地質遺跡擁有的科學價值是事實,但游客并不一定這么認為。
舉個例子,假設現在分別有張掖地質公園的七彩屏、絲綢天路和七彩嫁衣三個不同遺跡點,但科學價值、外觀差別不是很大,讓你憑第一反應選出最值得去和拍照最好看的,你會怎么選?
張掖地質公園官網
按照客觀事實來選,三者一樣,并無差異。
但是在講解員小程序的影響下,經過地質遺跡科學認知教育后的游客,很可能得出一個有目的性的游覽。在這種長期的宣教和口碑影響下,這款產品正在逐漸將地質遺跡變成不用刻意說明的歷史認知,重塑張掖地質公園的品牌形象。
張掖地質公園 免費地質遺跡科普講解員小程序 / 手機截圖
五、如何影響游客認知?
盡管前面聊了這么多,但是真正要上手解決問題的時候,還是很容易一臉懵。解決問題的前提,是在了解現狀與目標的差距之后,找到我們需要發(fā)力的部分。
回到“如何影響游客認知”這個問題上來,主要可以拆解為如圖展示的3個問題:
認知現狀:你的地質公園處于哪個階段的什么認知?
認知目標:你理想的地質公園認知是什么樣?
中間差距:什么軟件開發(fā)方案可以彌補這個差距?
前兩個問題因地質公園而異,這里不作過多論述,但是有兩個原則需要注意:
一是了解現狀的時候,務必實事求是,不要高看自己,出于自戀或是體面的不切實際,最后都只會進入錯誤的階段,導致認知現狀的錯判,從而影響后面系列決策及行為。
二是理想認知的設置要聚焦和垂直,貪大求全最后只能是資源不集中,導致效果差。因為游客注意力真的太稀缺。
這也是張掖地質公園選擇了重度垂直于地質遺跡科普的軟件的原因,同時具備了差異化的競爭力。
張掖地質公園 免費地質遺跡科普講解員小程序 / 手機截圖
在實際的運營管理中,真正需要大部分人落實的,其實是第三個問題點,也就是如何補足現狀與目標之間的差距。
而要達到理想認知現狀,可以從2個方向著手:
一是減少劣勢認知,比如:“吃多了容易營養(yǎng)不良的非健康食品”就是泡面產品要減少甚至消滅的劣勢認知;“這些土堆五顏六色的真漂亮”就是張掖地質公園要減少甚至消滅的劣勢認知。
二是擴大優(yōu)勢認知,比如:“2000萬柔光照亮你的美”之于vivo,“便宜實惠”之于沃爾瑪,“地質遺跡的科學知識”之于地質公園。
而實際上使用后者的比前者多得多,效果也要更好。
因為在負面認知“辟謠”的同時,也提醒著游客負面影響的存在。比如:打著“非油炸”的口號并沒有好到哪里去(僅僅是比其他油炸泡面好),反而讓人想起來“原來泡面是油炸的”這件事。
科普,從接受效率和傳播效果上來講,都比“這不是個五顏六色的土堆,你看我這里有很多各式各樣的體驗項目”要好得多。
當然,這歸根結底主要還是因為游客太懶,且記性差,往往忽略或者記不住前面的否定詞,只記得“都一樣”。
所以,負面認知如果不是已經攤到臺面上不得不處理的時候,就暫且放一下也好。
可以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面——擴大你的優(yōu)勢認知。
在行動之前,一定要記住——這是擴大游客關于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的優(yōu)勢認知,千萬不要忽略了游客。
首先,選擇與游客相關地質公園特點(或優(yōu)點)作為認知連接點,很明顯,地質公園和游客的連接點就是地質遺跡景觀!地質遺跡是地質遺跡,認知是認知,千萬別把地質遺跡當成游客理所當然的認知。
戴爾•卡耐基說過一句話——“人們對自己被蚊子叮咬后痛癢的關心,超乎鄰居的死訊”。
換句話說:你地質遺跡再牛逼,與我無關,就不會對我產生任何刺激。
其次,降低游客獲取信息、形成認知的成本。這一點,可以通過以下手段達成。
清晰的表達出地質遺跡的特點和優(yōu)點,在能觸及的范圍內盡可能的重復表達,比如張掖地質公園的免費講解員小程序,再比如瑞幸咖啡主打“半價輕食”的分眾廣告;
綁定游客早已形成的歷史認知,便于游客理解,比如ipone一代面世的時候,喬布色沒有直接說“全新的智能手機”而是說“一個大屏幕ipod+一個手機+一個上網設備”;
通過對比放大地質公園的優(yōu)勢,比如蓋茨說33萬張紙還沒有我的一張光盤所存儲的信息多。和其他地質公園對比,差異化軟件的開發(fā)尤為有效。
長蹭熱點,借勢宣傳,放大效果,比如杜蕾斯。
以上就是春哥關于提升游客對于地質公園認知的全部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文章來源 | 轉載自微博:春哥游公園,作者: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