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琥珀中發(fā)現
樹蕨類和水龍骨類植物新類群
在植物界中,蕨類植物作為植物演化進程中的一個關鍵類群,是植物系統發(fā)育、大尺度宏演化過程及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氣候變化的直接“見證者”。在現代植物中,蕨類植物作為種子植物的姊妹群,是構建“生命之樹(tree of the life)”系統工程、研究陸生植物起源演化的一個關鍵類群。
然而,由于現代蕨類植物的主體為草本類群,本身不易保存為化石,其包含繁殖器官(即孢子囊和孢子)的化石更是罕見,所以對現代蕨類植物諸多類群的研究和認識還比較有限,許多問題尚未解決和澄清(如起源時間、祖先類群、演化輻射方式和系統發(fā)育關系等)。
蕨類植物的孢子囊(圖片來源網絡)
相較而言,琥珀內保存的
化石標本在這方面卻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近年來,緬甸琥珀研究持續(xù)升溫,對比緬甸琥珀內昆蟲化石的研究,緬甸琥珀中的蕨類植物化石研究較少,先前僅有德國和美國研究者的幾例報道,而且報道過的類群單一,均為水龍骨類,其他類群的研究尚未見報道。
2019年,中國科學院南京
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李春香研究員的團隊通過對緬甸琥珀中蕨類植物化石的系統研究,基于精美保存的繁殖器官形態(tài)解剖特征首次在琥珀中發(fā)現了蕨類植物的另一個類群——樹蕨類(Tree ferns)。
——白堊密錐蕨化石(A-E)與現存密錐蕨(F-I)
研究團隊綜合對比相關的現存植物類群和化石植物類群,確定發(fā)現的樹蕨類為白堊密錐蕨(新種)Thyrsopteris cretacea。該新種的現存相近種目前僅分布于太平洋東南部的胡安費爾南德茲群島(智利),是典型的殘遺類群;路N的發(fā)現證明該類植物曾經分布于勞亞大陸。
該研究團隊同時還發(fā)現和建立了水龍骨類(Polypods)中鱗始蕨科(Lindsaeaceae)的一新屬——原始烏蕨屬(Proodontosoria)。通過與鱗始蕨科現代和化石類群進行綜合對比,探討了該科植物的起源和多樣性演變。
——原始烏蕨屬(鱗始蕨科,水龍骨目)
兩項研究成果發(fā)表于《白堊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上。
研究團隊自2017年開始與紐約植物園的Robbin C. Moran教授和密蘇里植物園的張麗兵博士合作,本次發(fā)表的兩個新類群是首批鑒定出的蕨類植物化石,為該類群的系統分類、起源與多樣性演化提供了新證據。
下一步將與現代分子系統學和譜系年代學方法(將此化石作為參照點)相結合,進一步開展兩大類群的系統分類、系統發(fā)育分析、演化趨向,以及古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生物多樣性宏觀演變過程等綜合性研究。
本項研究由中科院戰(zhàn)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和現代
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性項目的資助。
◎論文信息:
1) Chunxiang Li, Robbin C. Moran, Junye Ma, Bo Wang, Jiasheng Hao (2018). A new fossil record of Lindsaeaceae (Polypodiales) from the mid-Cretaceous amber of Myanmar.https://doi.org/10.1016/j.cretres.2018.12.010
2) Chunxiang Li, Robbin C. Moran, Junye Ma, Bo Wang, Jiasheng Hao, Qun Yang (2019). A mid-Cretaceous tree fern of Thyrsopteridaceae (Cyatheales) preserved in Myanmar amber. https://doi.org/10.1016/j.cretres.2019.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