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弘揚李四光精神 探索地球奧秘—— 中國地質調查局科普辦公室組織局屬單位開展地質調查科普研學活動回眸
研學放飛新夢想 助力扶貧送關懷
“瞧,我們看見北京的彩虹啦!”這是記者在加入2019地調科普研學微信群后,看見的第一條留言。隨即刷屏的,是江西贛縣五云中心小學校長鐘麗麗發(fā)來的孩子們在車上即將進京的興奮笑臉。悶熱的北京,在前一夜迎來了一場難得的大雨,洗刷了城市的高溫。精心籌備研學活動近一個月的中國地質調查局科普辦公室的老師們,也在翹首期盼著孩子們的到來。
地學研學的初心
研學不同于旅行,并不僅是讓孩子們來到北京走走看看,而是希望他們能帶著問題去行走,去思考;顒訙蕚渲酰修k單位文獻中心、青島海洋所、地質所、地質力學所、實物資料中心和中國礦業(yè)報社的老師們就為孩子們精心準備了《暢游鹽湖》、《嗨,恐龍》、《飛躍珠穆朗瑪》、《洞穴之旅》、《燃燒的冰》、《地質災害手冊》等科普叢書,讓孩子們對地質有最基本的認識。“孩子們知道的多了,想知道的也就更多了。”
事實上,前期的準備工作可不僅僅是這幾本讀物。早在今年6月份,科普辦就在萍鄉(xiāng)小學召開過一次別開生面的科普進校園活動,邀請多位地質專家深入淺出到講授地質知識。
正如自然資源部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的那樣,中國地質調查局把科普作為服務贛南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2017年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在科普進校園的基礎上,不斷深化科普扶貧的內容和形式,不但為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們送去了最新的科學知識,更最重要的是為他們帶去了憧憬科學殿堂的夢想。
扎實的工作在這次研學活動中得到了體現(xiàn)。許多孩子在課堂中不僅能認真聆聽老師的講解,也能配合進行良好的互動,他們的儲備知識讓講解老師多次發(fā)出由衷的贊嘆。
地學研學的初心就是開拓孩子們的視野,讓他們帶著問題去思考。也正是這份初心決定了研學活動的起跑線。
地學研學的特色
7月25日,同學們迎來的是特殊的一天——他們要追隨著李四光先生學習工作的腳步,去探尋他追求真理的決心和矢志不渝的報國情懷。李四光先生是我國現(xiàn)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奠基人之一,無論是創(chuàng)新地學理論、開拓地質力學,還是發(fā)展地質教育事業(yè),李四光畢生的奮斗都與國家的需要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上午,同學們來到了李四光紀念館,李四光先生的外孫女鄒宗平女士迎接了遠道而來的大家。李四光紀念館原是李四光先生的舊居,他于1962年遷居至此,度過了去世前的最后10年。1989年,李四光誕辰100周年時,其舊居被辟為李四光紀念館,并由時任全國政協(xié)主席李先念題名。2015年,紀念館經擴建、重新修繕后向公眾開放。李四光先生的衣物和手稿,在海外留學時的成績冊、畢業(yè)證,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時的照片……一件件珍貴的藏品還原了他當年輾轉各國求學的場景。
“我想把我學到的知識,盡快地貢獻給我的祖國,這樣更有意義。”李四光先生學成歸來的故事深深震撼了小朋友們。當聽到了李四光先生家中“一門三院士”的佳話后,同學們更是連連感嘆。
當天下午,同學們又來到了北京大學,在這里繼續(xù)追隨者李四光先生的腳步。在他留戀的博雅塔、在他駐足的未名湖、在他工作過的地學樓,都留下了孩子們的身影。在未名湖畔,同學們還爭先與北大的“錦鯉”講解員哥哥合影,小小的研學娃心中有了一個樸素的愿望,就是像哥哥那樣好好學習,考上北大,就是像李四光先生那樣探索科學,報效祖國。
地學研學的課堂
地學研學的課堂上需要多聽。鳥是由恐龍進化而來的——來自中國地質調查局力學所的老師帶來了生動的一課。雖然一開始同學們瞪著大眼睛,滿臉的不相信,但隨著講解的不斷深入:始祖鳥具有典型的恐龍?zhí)卣,恐龍蛋與鳥蛋非常相似,恐龍在飛行進化中體型變小,部分恐龍化石有羽毛痕跡……豐富的圖片、詳實的資料,大家聽得聚精會神。
地學研學的課堂上還需要多看。來自地下7018米的松科二井的巖芯,代表著全球年代地層單位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的金釘子……這些珍貴的地質標本記載了不同時期地球氣候、地質的變化,無言地講述著地球科學的奧秘。目不暇接中,同學們已經領略了億萬年間的地球風采。
地學研學的課堂上還得多動手。在實物中心,同學們親手將礦物薄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普通的薄片在顯微鏡的世界里竟是如此斑斕,引得同學們發(fā)出了一陣陣贊嘆。
地學研學的收獲
來自五云小學的方鈺,記者對她印象一直特別深。這個六年級的姑娘在第一天代表同學們發(fā)了言,安靜沉穩(wěn),猶如隊伍里的小領隊。在地質博物館參加活動的時候,由于標本展臺空間小,孩子們擠得里三層外三層,個子小的同學們急得在外圈蹦跶著想看上一眼。方鈺走過去,抱起了小姑娘,幫助她看到了講解的老師。這兩個來自不同學校的孩子,經過短短三四天的接觸,結下的友誼讓人動容。
為期一周的地學研學,不僅僅讓同學們開拓了眼界,樹立了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求知欲,也讓他們收獲了一份友誼。
在研學途中,我們偶遇了一位從江西來京旅游的游客,當了解到整個研學活動的來由去脈后,她特別激動,反復說著一句話:“真是太好了,多照顧照顧我們江西,多照顧照顧我們的孩子。”
即使地學科普研學活動結束了這么久,我依然能在微信群里看見家長們、老師們感謝的話語。這些研學的孩子不僅自己收獲著,也將所得所感分享給親人朋友,讓這次研學活動變得更有意義。
夢想從這里啟航
認識海洋
7月29日,研學活動啟動,每位同學都領到了一份研學手冊和研學任務單。研學手冊圖文并茂,是根據(jù)青島這座海濱城市的科普資源特色,圍繞了解青島、探知海洋、學習科學家精神設計的,既有知識,也有問題,幫助同學們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有的放矢地學習、體驗,在課程結束時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當天,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楊金玉博士做了“認識海洋”的科普報告。她用簡單易懂的語言介紹了海洋氣象、海洋化學、海洋生物、海洋地質等學科的研究對象和內容,鼓勵同學們關心海洋,樹立海洋意識,認識海洋,將來投身海洋科學研究。報告后,同學們戴上頭盔體驗了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研發(fā)的“海洋地質科普虛擬現(xiàn)實系統(tǒng)VR2.0”,身臨其境般感受奇妙的海底世界。
了解青島 了解海洋地質
7月30日,興高采烈的學生們依次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準零點、青島市規(guī)劃館、石老人海水浴場、青島奧帆基地博物館、青島地質之光展覽館(李四光主題展覽館)進行參觀研學。
在這一天滿滿的安排,同學們對青島的城市發(fā)展和未來規(guī)劃、對青島這座帆船之都和海洋科技城有了一定了解;知道了什么是“水準零點”,進而理解了“海拔”的概念,了解到中國各地海拔高度便是從水準零點開始垂直向上測量得到的。雖有烈日當頭,但大家聽得津津有味。顯然,他們在這里已擁有了一份嶄新的收獲。
在石老人海水浴場,同學們了解了海蝕崖、海蝕柱、海蝕平臺以及石老人海水浴場沙子成份等知識。原來,石老人就是一個由海水風浪侵蝕殘留下來的海蝕柱地貌。同學們帶著美麗的故事來到了大海邊,享受大海帶給他們的快樂。不管是青島本地的小學生還是江西來的小學生,每一個人的臉上都露出開心的笑容,有的在礁石上撿小螃蟹,有的在海水中盡情玩耍。他們跑著,跳著,難能可貴的純真在這里真情流露。
海洋生物 海洋資源
7月31日,同學們依次在青島海底世界、青島貝殼博物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進行參觀研學。
在青島海底世界,同學們見到了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海洋動物。在青島貝殼博物館,金牌講解員李宗劍的講解幽默又生動,實物演示加風趣互動,使同學們興趣盎然,笑聲、提問聲、答疑聲不絕于耳。神秘鸚鵡螺的故事既把同學們從現(xiàn)實帶回遠古時代,又引發(fā)了對高等函數(shù)的趣味探索;黃金律、自然律、歐拉公式等新鮮詞匯把學生們的胃口調得高高的。展廳里的研學高潮一波接著一波,同學們都圍著講解員問這問那,恨不得把貝殼的知識一下子全都裝到自己的大腦里。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校區(qū),同學們聆聽了石油工人的故事。大學生志愿者還把他們帶進物理實驗室了解科學知識,探索力學和電學的奧秘。
海洋環(huán)境 海洋探測
8月1日,同學們依次在青島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中國海洋大學、藍谷西北工業(yè)大學青島研究院、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進行了參觀研學。
在青島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同學們看到“拯球第八大陸”幾個字都很納悶:世界上不是只有7個大陸嗎?面對他們疑惑的眼神,講解老師揭開了“第八塊大陸”的神秘面紗:它是太平洋上一片由400萬噸塑料垃圾組成的“垃圾帶”,占地面積達160萬平方千米。隨著海洋垃圾帶的日益擴大,這道“塑料湯”不但對海洋動物造成傷害,還進入了自然界的食物鏈,已嚴重威脅到了人類。隨后,同學們分組制作了海洋中垃圾收集處理的“小島模型”。他們充分發(fā)揮團隊協(xié)作精神和想象力,制作的模型既美觀又實用,在體驗樂趣的同時深切體會到保護海洋環(huán)境的重要性。
在中國海洋大學,同學們在海洋調查實驗室了解了波浪浮標、Argo等海洋調查設備和調查方法,在物理海洋實驗室聽老師講解并觀摩了風浪流水槽實驗,知道了風浪和涌浪的兩個詞語含義的不同,也明白了“無風不起浪,無風三尺浪”的緣由,萌生了探索海洋奧秘的好奇心。
海洋知識還沒完全消化完,航空航天的科學知識又接踵而來。在西北工業(yè)大學青島研究院,同學們看到了我國制造的無人機模型,撫摸到了我國建造的深海探測船,見識了我國深海、深空領域前沿的科技產品。在動手折紙飛機的時候,殲10戰(zhàn)斗機的外觀及一些關鍵部位讓同學們大開眼界。根據(jù)電腦屏幕上的提示,聰明的小家伙們不一會兒就完成了飛機模型并就地“試飛”,就連隨行的老師也參與其中,空曠的房間一下子成了殲10紙飛機的表演場地。開始模擬飛行的時候,跑得快的學生一屁股坐在電腦前握住飛行操縱桿,沒搶到座位的則急得直轉圈;老師教大家如何開飛機的時候,他們目不轉睛,生怕錯過任何一個步驟。這堂內容豐富的研學課程讓同學們感受了我國在航空、航天和航海領域越來越強大的科研能力,以及科學家刻苦鉆研、鍥而不舍、為國家奉獻的精神。
海洋權益及可燃冰研學體驗
8月2日是本次研學活動的最后一天,同學們依次在青島一戰(zhàn)遺址博物館、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進行參觀研學。
在青島“一戰(zhàn)”遺址博物館內,同學們了解了上世紀初青島被侵占的歷史,觀看了一戰(zhàn)時德軍建造在山洞里的山炮臺。沉痛的歷史使同學們認識到建設海洋強國、維護國家主權、維護海洋權益的重要性。
在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科研人員戴上手套從液氮罐中拿出冒著霧氣的可燃冰樣品,同學們頻頻舉手提問,老師們耐心講解,一堂生動有趣的可燃冰科普課就這樣開始了。
5天的時間飛逝,在研學活動閉營儀式上,同學們輪流上臺發(fā)言,分享自己的收獲和體會:有的喜歡海水浴場的實踐,有的對可燃冰充滿興趣,有的更愛海洋生物,有的迷上了物理試驗……同吃同住同行的幾天時間,兩地的同學們結下深厚友誼,紛紛互贈禮物,互留聯(lián)系方式。
“最期待的是和你見面,最幸福的是和你在一起,最無奈也最難過的是短暫相聚后的離別,在那邊的你,加油……”在離去的車上,江西的同學們頻頻向送行的同學和老師揮手,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同伴、告別了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