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網上搜到的資料介紹:泥石發(fā)現于1998年,1999年隨著哈密奇石熱的興起而被大量開發(fā)。當時的哈密奇石愛好者看到它質地細膩,似淤泥沉積而成,故起名為“泥石”。
哈密泥石根據其產地和顏色可分為五種:熟泥石,是新疆泥石的主要品種,是最具有收藏鑒賞價值的種類,也是產量最大的一個品種,顏色似咖啡色、棕紅色、綠色為主,沒有其它雜色;生泥石,和熟泥石相比質地較粗、含有雜質,沒有包漿或包漿不完整等原因,一般不被人看好,主要出產于哈密泥石坑及其周圍;彩泥石,質地比較細膩,具有各種顏色,主要以欣賞畫面為主,個別精品具有山水、動物、人物等圖案,產量極少;黃泥石,具有單一的黃褐色,個別有沙漠漆和包漿,造型變化相對比較大,主產自鄯善縣彩石山;黑泥石,顏色以青、黑色為主、沒有其它顏色,泥石表面紋絡豐富,極個別的泥石紋絡石山面有金黃色的沙漠漆。
在賞石人眼里,泥石的不足之處主要是造型簡單、變化不大,多為橢圓、長條狀,一般很難出型。同時塊體也不大,大的不多見,一般在20cm左右,40cm以上的很少見。泥石顏色一般有以下幾種:棕色、綠色、黃色、黑色和雜色等。泥石的主要出產地有四處:一是哈密泥石坑,是新疆目前發(fā)現質地最好、產量最多的一處產地;二是鄯善南戈壁,分布在南戈壁彩石山一帶,比較零散,主要以黃泥石為主;三是哈密南戈壁,主要分布在南湖煤礦周圍,產量比較少,主要以彩泥石為主;四是羅布湖,產量極少。據部分資料介紹,在克拉瑪依的烏爾禾、魔鬼城戈壁灘上也有泥石。
今年7月在阿拉善左旗奇石展上買回幾塊小的哈密泥石。第一次看到哈密泥石時,最吸引我的也是泥石表面那些神奇的花紋,有幾分象細流痕,又有些象波痕,這些形似層面沉積構造的圖案緣何會出現在這些堅硬的巖石的各個表面呢?我很想知道這些傳說中的哈密泥石的巖石類型究竟是什么?好在我買的那幾塊哈密泥石的售價并不高,在阿拉善左旗的奇石城經常能見到,就選了其中較小的一塊送出去切片。幾天前,哈密泥石的巖石薄片磨了出來,拿到薄片后,在顯微鏡下觀察之后發(fā)現,我的這塊哈密泥石的巖石類型是亮晶方解石膠結的鮞;?guī)r,灰?guī)r中鮞粒大小不等,直徑約0.1~0.3mm,外形多不規(guī)則,大部分為藻鮞,在高倍鏡下菌藻的網格狀結構隱約可見。隨后,對另外兩塊沒有切片的泥石進行仔細觀察后,發(fā)現巖石中似乎也能看到含有鮞粒,經用5%的稀鹽酸滴酸測試后,我購買的3塊深灰、灰及灰黃色的哈密泥石均遇酸起泡,巖性應該都是碳酸鹽巖?磥砉苣嗍膸r石類型并非均為網上介紹的“屬于泥巖或砂泥巖”。
碳酸鹽巖主要礦物成分為方解石。純凈的方解石無色透明,一般為白色,但當含有混入物時可呈現不同的顏色,如灰、黃、淺紅、玫瑰色(含微量Co或Mn)、綠、藍(微量Cu)和黑色(有機質)等。方解石的這種物理性質可以解釋哈密泥石所擁有不同顏色的疑惑。方解石礦物的另一性質是:可緩慢的溶于地表水中?赡苷且驗樗倪@一性質,才使得長期暴露于地表的部分哈密泥石表面形成這種奇幻莫測的圖紋。
除了泥石的巖石類型外,哈密泥石形成時代是否網上所說“形成于距今1.5億年的侏羅紀”呢?從我購買的3塊哈密泥石的巖性分析,這種亮晶鮞;?guī)r的形成時間應該在距今約4.8億年前的寒武紀。如何解釋這些泥石的巖石類型及成因呢?有兩種可能,一是哈密泥石來自哈密地區(qū)的侏羅系礫巖層;另一種可能是:這些泥石為某時期古河流中的卵石,來自河流上游正在遭受風化剝蝕的蝕源區(qū)。
我們先來分析這些“泥石”是否來自哈密地區(qū)侏羅系的礫巖中?據哈密地區(qū)志記載,哈密盆地至侏羅世(距今1.95~1.4億年)湖水縮小,以低水位和湖退體系交替發(fā)育為特征,此后湖盆淤淺而沼澤遍布,盆地的西部和南部為茂密的森林。哈密坳陷呈北陡南緩、北深南淺的箕狀,沉積北厚南薄,主要沉積物源來自北天山(巴里坤-哈爾里克山),侏羅系哈密盆地發(fā)育了面積大、厚度大良好的煤系地層。另據穆曙光和方少仙老師在“吐魯番—哈密盆地侏羅系成巖作用研究”文獻報道,吐—哈盆地侏羅系為一套河流—三角洲(沖積扇—扇三角洲)及湖泊相等陸源碎屑巖地層,少量煤和灰?guī)r。陸源碎屑巖中主要為細-粗粒長石巖屑砂巖,少量粉砂巖和復成分礫巖,復成分礫巖分選差,為細—中礫級(礫徑小于6.4cm),即礫石的直徑達不到20cm,也就是說:“泥石”不可能來自哈密地區(qū)侏羅系的礫巖層。
我們再來分析這些泥石是否為某時期古河流中的卵石,來自河流上游正在遭受風化剝蝕的蝕源區(qū)?我沒有去過哈密泥石的產地,不清楚哈密泥石在野外的產出特征。但據網上查到的有關哈密泥石的圖片及描述可知:“哈密泥石造型簡單,變化不大,多為橢圓、長條狀,塊體大的不多見,一般在20cm左右,40cm以上的很少見”,哈密泥石“顏色五花八門(有淡藍色、淺綠色、淡青色、淺灰色、黑色、奶白色、土黃色以及雞血紅、褐色、雜色等)”,哈密泥石產于泥石坑(并非巖石中),常有“零星泥石和小塊泥石裸露在沙子中”,哈密泥石的產地分布面積較為分散等等。據上述特征分析:這些神奇的哈密泥石很有可能為來自哈密地區(qū)某時期古河流上游的卵石。受蝕源區(qū)母巖類型的制約,“泥石”的個體普遍不大,碳酸鹽巖質“泥石”的外形則受灰?guī)r地層巖石單層厚度及巖性的限制多呈長條狀、棱角狀;泥質巖或由細粒礦物為主形成的“泥石”則較為細膩、圓潤或光滑。哈密泥石表面的花紋可能為卵石長期暴露于地表,在荒漠戈壁這樣特殊的氣候條件下,經風沙長期吹蝕、磨礪和雨水淋漓、溶蝕作用而形成;部分哈密泥石表面的“釉色”或“包漿”則可能為沙漠漆(是戈壁巖石裸露于荒漠區(qū),由于地下水上升,蒸發(fā)后在巖石表面殘留一層紅棕色氧化鐵和黑色氧化錳薄膜,像涂抹了一層油漆),那些藏石人描述的“質地細膩、接近淤泥、無雜質”的泥石可能為泥質巖等細粒巖石,而表面具“樹枝紋、水流紋、水波紋、溝槽紋、回字紋或形態(tài)類似阿拉伯文字”的泥石巖石類型則可能以碳酸鹽巖為主。